我眼中的“面包”与爱情
《列宁在1918年》有这样一句话:“面包会有的,牛奶会有的,一切都会有的”,意思是困难都只是暂时的,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要坚守希望,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我小时候很穷但没饿过,没有办法体会这种情感,这句话在我的耳朵里变成了“面包会有的,爱情也会有的”。
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“面包”和爱情是共生的。那时候下课会跑到学校的超市,买那种一毛钱一片的辣条,或者买一包叫“七个小矮人”的冰棍。独享当然是挺好的,但分给自己喜欢的女生幸福感会更强。上课回答问题时非常积极,安耐不住内心OS:“选我、选我”。下课同学有不会的题,也是一样的激动:“问我、问我”。喜欢出风头,喜欢鹤立鸡群,因为这时候往往能够收获到异性注目的眼光。当时能够吸引异性关注的,大概有三点:有钱(零花钱)、有能力(成绩好)、长得帅(那时候标准就是穿得好,面容整洁干净)。
父母那一代农村年轻人相亲的比较多,我父母也是。他们大概是面包和爱情都不能满足的一代,食不能果腹,爱情变成了奢侈品。可能就跟小品里演的一样,手电筒就是唯一的家用电器。物质匮乏的年代,能够做的就是相濡以沫、抱团取暖。两个懵懵懂懂的青年人因为婚姻走到一起,难免磕磕碰碰。贫贱夫妻百事哀,他们能够走到今天,不得不说是个奇迹。风风雨雨地一路走来,没有“我爱你”,只有“我懂你”。能够坚持下来的大概都是真爱了吧!
我们这一代人就不一样了。不同的教育背景、家庭环境造成了现在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。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掉队了,或者走到另外一条路上去了,教育毕竟不是唯一的出路。生活条件肉眼可见的富足起来,当年攀比的彩电、冰箱,到了现在变成了的年薪百万、学区房。希望变成了无穷尽的欲望,从前捡到 5 块钱可能开心一整天,现在买多少东西都感受不到一丁点的惊喜和快乐。没有饥饿记忆,没有同甘共苦,小时候一包辣条能交到女朋友,到现在“一面”都过不去。
抛却了“面包”的裹挟,不可否认,我们更加的开放,似乎也更加的自由了。选择权握在我们自己手中,就算不依赖家里,生活也能过得去。生活过得去,就不委屈自己。对于过去那种将爱情和婚姻捆绑在一起的模式,我们是不认同的。我们对婚姻的想象,大部分来自于父母,然后得出自然而然的结论: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”,“苟活”不如单着。巨大的贫富落差挡住了大部分可有可无的爱情,也熄灭了青年人对恋爱的热情。“门当户对”重新掌握了话语权,“梁山伯与祝英台”再次倾情上演,不,这次或许没有祝英台。自由恋爱,还能自由吗?
不如相亲去。收起那份厌烦排斥,端着若隐若现的微笑,不妄自尊大,也不妄自菲薄。被“称量”时要面带微笑,被拒绝时也要晴空万里。 “面包会有的,爱情也会有的”,或许,转角遇到爱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