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众视角下的中国脱口秀
今日百度热搜中一条《中信银行深夜致歉池子》,吸引了我的视线。不谈作为“冰山一角”,中信银行暴露出来的“大客户特权”直接调取用户隐私信息的骚操作,作为脱口秀一员的池子几个月前就申明了退出笑果文化,纠缠到现在,作为一个观众,对于中国脱口秀前景持悲观态度。
最早看的脱口秀节目应该是“海派清口”周立波的《一周立波秀》,节目里浓郁的上海方言和特有的文化段子很吸引人。之后就是《金星秀》,你能够清楚的感受到“大姐大”金姐的关爱与热忱,那种强烈的爱憎分明直接扎到心里。再后来又接触了《80 90s脱口秀》,王自健的自黑和调侃经常笑个不停。最后就是《吐槽大会》了,一开始还因为太过犀利而被禁播,嬉笑怒骂评嘉宾。先是粉了“人间不值得”的李诞,后面也很欣赏“一直很犀利”的池子。我感觉《吐槽大会》的精髓就是言辞犀利,跟国外的一些脱口秀相比,少了些梗,特色是当面吐槽。这很考验嘉宾的心理素质,毕竟很少有人能被当面怼一顿还能谈笑风生的。
可能正是应了那句话了,“人红是非多”。历来的中国脱口秀节目都很优秀,各具特色,但总是因为各种事情而停播。到底什么内情不清楚,但我感觉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做事习惯上。我们习惯的不是解决问题,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。我们接受的文化里树立的标杆人物都是正面的,但历史告诉我们,人无完人。人总会犯错的,你看香港的演员圈的大佬们哪一个是净如白纸的。如果一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,深刻学习了唯物辩证主义思想的人,自己还不能辨别是非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那么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?肯定一个人我们需要花费一个月、两个月的时间,但是否定一个人我们只花了不到三秒的时间。
如果一场脱口秀让人昏昏入睡,或者只是个段子集合让人发笑,我觉得这就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脱口秀。为什么中国的很多综艺节目第一季、第二季很吸引人,到了后面就越发没劲了?因为这些节目总是想着迎合观众,迎合市场,丢掉了当初做节目的初衷和节目本身的特色。一开始真的想做好节目,到后面就被广告商被金主绑架了,想法也变了。乱花迷人眼,只把苏州作许州。池子提到脱口秀的内核,不知道他理解的内核是什么,但我觉得脱口秀就是一种现代对于社会不公正、不文明、不法治的现象进行抨击的表演形式,其内核就是《悟空传》一样的抗争到底。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这不很像普通人的一生嘛,年少轻狂,有棱角,爱憎分明;年青时栽了跟头变得含蓄委婉,遇事畏畏缩缩;再到后面完全适应了社会,趋炎附势,阿谀奉承。人生最无奈的事,莫过于成为曾经自己最讨厌的人。呜呼哀哉!
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。